建好用活荆楚科创城 奋力打造科技强省新支点

转载自2021年11月11日《荆门日报 》   3版


阅读提示

荆楚科创城为何建,如何建?我市描绘了发展蓝图:构建“一港两区三园一网”空间布局,引领带动“荆楚科创城为核心区、荆门中心城区为协同区、荆门全域为辐射区”的全域科创发展格局。同时,立足荆门现状、关切企业需求,布局建设荆楚科创城离岸(光谷)中心,打造武汉“前端”平台,联动荆楚科创城“中间”基地,服务荆门产业“后端”发展,努力把武汉和全国科教资源导入荆门,转化为荆门产业发展新动能。

今年以来,我市主动融入全省“一主引领、两翼驱动、全域协同”区域发展布局,以建设荆楚科创城为引爆点,找准创新荆门建设突破口,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,奋力打造“宜荆荆恩”城市群产科教融合创新新高地,着力打造全国磷化工先进制造基地、全国柔性电子生产基地、中国绿色家居之都、华中新能源动力电池之都,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,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、湖北科技创新样板城市。


勇担当,描绘荆楚科创城“施工图纸”


细化战略对接。2月18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后,荆门应势而动,全面对接落实科技强省建设战略,2月25日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,谋篇布局建设荆楚科创城,向东融入武汉建设科创飞地,向西对接宜昌合力打造武荆宜高铁沿线科创大走廊,着力把荆楚科创城打造成“立足荆门、引领鄂中、影响全省”的区域科创重要枢纽,成为科技强省建设的南翼支撑。

坚持规划引领。聘请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编制《荆楚科创城发展总体战略规划》,构建“一港两区三园一网”空间布局,引领带动“荆楚科创城为核心区、荆门中心城区为协同区、荆门全域为辐射区”全域科创发展格局。同时,立足荆门现状、关切企业需求,布局建设荆楚科创城离岸(光谷)中心,打造武汉“前端”平台,联动荆楚科创城“中间”基地,服务荆门产业“后端”发展,努力把武汉和全国科教资源导入荆门,转化为荆门产业发展新动能。

明确目标路径。围绕加快构建“4253”产业体系,聚焦精细化工、通用航空、智能装备制造等工业12条重点产业链和农业“五个一”工程的科技创新需求,坚持“建平台、强主体、出成果、促转化、优环境”发展思路,以“荆楚科创城”为牵引,全域推进科技创新、全链融合统筹发展、全面提升创新能级,实现“一十百千万”(一所以上知名高校院所引领、十家以上高等级研发平台落户、百个科技服务机构集聚、千项成果转化、千亿高新技术产业带动、万名创新人才汇集)发展目标,到2025年荆楚科创城格局基本成型,成为荆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。


强保障,搭建荆楚科创城“四梁八柱”


强化组织领导。把荆楚科创城建设作为关系荆门长远发展的“天字号工程”“标志性工程”来抓,成立指挥部,市委书记、市长担任“双指挥长”,整合多方力量,形成“高位推进、上下联动”良好态势。积极争取成立荆楚科创城管委会,与漳河新区管委会合署办公,探索建立“管委会统筹、企业投资建设、市场化运营”封闭运行模式,形成投资、建设、运营一体化的科创产业综合片区。

强化政策支持。按照“集大成、最优惠、易操作”原则,聚焦科创主体发展需求,制定《关于鼓励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入驻荆楚科创城的若干政策措施》《荆楚科创城人才公寓租售管理办法》《荆楚科创城(核心区)封闭运行方案》等“1+3”扶持政策;出台《荆门市科技项目揭榜制试点工作方案》《荆门市科研人员收益分成工作指引》等激励措施,支持科技研发、成果转化等各类科创主体在荆楚科创城发展壮大。

强化要素保障。划定中心城区14.05平方公里地块,作为荆楚科创城规划建设用地;每年安排4000万元以上财政预算,设立10亿元荆楚科创城创新发展基金,用真金白银吸引科研平台、科技成果、科创人才、中介服务、新经济业态等科创资源,强力推进荆楚科创城建设发展。


真作为,加速荆楚科创城“拔节生长”


着力抓招引,做实创新平台。加大招商引资、招才引智、招校引院力度,明确全市新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,荆楚科创城择优落户,目前新希望职业教育学院、方阵人才港等项目签约落地;举行“荆门市·在汉部分高校市校合作集中签约”活动,签订合作协议32个,武汉理工大学技术转移荆门中心、湖北工业大学·荆门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、荆门·武汉工程大学化工新材料技术研究院、荆楚理工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4个市校合作平台实质化运营,新引进20多个专家团队入驻。

搭台促合作,做强创新主体。依托“区域创新、共性技术、企业研发、孵化加速”四级平台体系,推动长城汽车、格林美、新洋丰、亿纬动力等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联盟,申报省级领军企业产业创新联合体和省级校企联合创新中心64家。开展“鄂来揭”企业技术需求揭榜挂帅荆门专场活动,5家荆门企业发布12项技术需求被10所高校院所认领;组织120多名高校专家教授开展“走遍高企”活动,收集了50余家企业科技创新需求。实施“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”“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”“隐形冠军企业培育计划”三大工程,2021年以来储备高新技术企业158家,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29家,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。

统筹建项目,做优创新生态。坚持“虚实结合、软硬并重、城区统筹”,完善实验室、研发中心、中试基地等科研基础设施,交通、电力、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,“吃住行游购娱”等生活配套设施,规划建设“科创、文创、农创”专业园区和品质生活配套社区,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圈。目前,科创人才服务中心一期计划12月底项目完工,可提供人才住宅546套、人才公寓306套;科技研发中心年底可提供办公面积约4.6万平方米;三国文化创意产业园、中国农谷·昆虫世界生态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,累计完成投资86亿元。(通讯员 贺琳琳 李顺新)